市政协驻青龙满族自治县大石岭乡写字洞村
工作组扶贫工作纪实
写字洞村坐落在青龙满族自治县大石岭乡北部,紧邻青龙河南岸。261户、836口人隐于大山深处,伴着绵延的青山、蜿蜒的碧水,靠着林果种植、畜牧养殖或者外出务工谋生活,村里没有工矿企业,集体收入空白。教育成本压力过高、久治不愈的疾病,让104户、302口人久处贫困。
市政协驻村工作组带着满满的信心来到这个小山村,他们喊出了坚定的口号“我们的目标是打造最高群众满意度,我们要让这里的群众感到充盈的幸福获得感”。驻村的第一个星期,工作组就订下了一个制度,除特殊情况外,每天必须与老百姓“打唠”(青龙话,聊天的意思)一小时,于是在村部的小广场前,老百姓的家门口,总会看到工作组与老百姓攀谈打唠的身影。没用3个月,全村10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家庭状况,思想动态,困难问题,帮扶路径就已经耳熟能详,了然于胸。驻村以来,工作组从群众具体小事着手,解决了贫困户周瑞海、周青阁等多起邻里矛盾;消除贫困户殷贵、徐海成上访隐患两起;解决了应届大学生徐佳红、徐正研等缺少上学经费的困扰;工作组还利用政协平台,联系爱心政协委员资助村内孤儿10人,特别是解决了全市年龄最低贫困户户主6岁的孤儿李铭和其13岁的姐姐李红蕊的生活、学习问题,使他们未来的生活获得了保障;帮助残疾贫困户孙树清治疗腿患,帮助精神疾病患者周海涛、肖震等人做等级鉴定等若干工作。在国家第三方到村验收时,百姓们说的最多的话就是:可不可以让工作组在我们村里多干几年,我们就真的富裕了!
工作组十分重视党建工作和预备党员的培养,在每次党员会议上均要求党员同志必须佩带党徽,增强党员荣誉感,并要求党员积极奉献“义务工”。扶贫要“树帜”,党的旗帜必须高举,必须成为全体干部百姓的坚强后盾,保持旗帜的鲜红,就在全体干部党员的一件件具体实事,一次次为民服务当中。
两年来,在乡村两级的共同努力下,写字洞村引入基建项目资金1700万元,涉及有桥、坝、路、电、扬水站、光伏、文化广场、冷库等多个基建项目,这些项目的建设逐步夯实了写字洞村脱贫致富,迅速发展的基石,为写字洞村成为未来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打下了坚实厚重的基础。而过硬的产业项目落地,更是精准提升了全村百姓的幸福获得感,700亩标准化果园建设、满乡特色黑年猪养殖、小型农产品加工、写字洞服装厂和食用菌改造升级等项目。这些项目打开了全村百姓的致富之门,提升了百姓对接市场意识。通过基建项目和致富产业的上马,村民拿到了实惠的收入,看到了致富的前景,示范带动效应十分明显,党群、干群关系和谐融洽,群众满意度节节攀升。